保健常識
腦血管病患者為何要看營養門診?
昨天營養門診迎來兩名就診患者,其中一名患者情況如下:男性,70歲,3年前一過性肢體無力,1月前突發意識不清10分鐘,診斷為腦血管病,患者既往高血壓14年、高血脂、脂肪肝10年,糖尿病5年。我詢問了患者的飲食習慣、生活規律,檢測了體成分,患者身高170cm,體重87kg,體脂率達34.4%,而男性的體脂率應該小于20%。患者老伴說:“他年輕時是勞模,一頓吃一斤飯都沒事。”我半開玩笑說:“好漢不提當年勇,年輕時是勞模,一定是付出了大量的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吃的多,可以消耗掉。可是,隨著年齡增加,代謝減慢,也沒有大量活動消耗能量,吃的東西就以脂肪的形式儲存下來了,進而引發各種富裕病。盡管吃著各種降壓藥、降脂藥、降糖藥,仍不能完全緩解對血管的慢性損害。所以一定要在控制飲食、合理營養的基礎上,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治療效果”。針對患者的體脂率和基礎代謝,我給出食譜并指導如何執行,如何適當運動,最后老兩口一邊說著“今天沒白來營養門診,過2月再來復診”,一邊拿著食譜樂呵呵地離開了診室。
另一名患者,女性,67歲,頸動脈狹窄3年,既往高血壓40年,高血脂20年,糖尿病12年,身高156cm,體重67kg,體脂率達41.6%,而女性的體脂率應該小于30%。經過問診和膳食調查了解到,早餐粥+饅頭或燒餅、包子,午餐餃子或米飯+菜,下午加餐點心,晚餐熱湯面+餅,血壓計、血糖儀都有,但基本不用,以為吃了藥就治病了,不關心血壓、血糖的水平。陪同看診的患者的兒子說:“我媽也不聽話,自己想怎么吃就怎么吃,買了血糖儀,根本沒開封。您好好跟她說說吧!”我同樣對她進行了飲食、運動指導,告訴她減脂增肌的意義。最后患者兒子對他母親說:“這回您寫個保證書吧,簽上字,保證按醫生說的去做,下次復診來檢測體重和體脂的下降效果。”
腦血管病的危險因素分為可干預危險因素和不可干預危險因素(年齡、性別、遺傳因素),如能對那些可改變的危險因素進行有效地干預,則可降低腦血管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肥胖、高血壓、血脂異常、糖尿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等都是腦血管病的可干預危險因素,這些疾病的發生和發展都與不合理膳食有著密切的關系,合理營養、改變不良生活習慣是預防和治療這些疾病的前提條件和治療方法之一。
上一篇: 您了解低蛋白飲食嗎?
下一篇: 小郭護士解惑之妊娠期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