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壇精神
北京天壇醫院:多學科并肩作戰18小時切除顱頸交界巨大腫瘤
日前,經過多學科反復會診和充分準備,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外科顱底腫瘤、脊髓脊柱專業,耳鼻喉科,聯合北京口腔醫院口腔頜面外科專家并肩作戰18小時,為一位隨時可能有生命危險的患者進行顱頸交界區巨大斜坡脊索瘤切除及顱頸固定手術。目前患者恢復良好。
患者陳先生來自廣東,今年49歲。大概半年前,陳先生出現頭頸部疼痛的癥狀,3個月后迅速發展到喝水嗆咳、吞咽困難,說話也受到影響。當地醫院檢查發現,陳先生患上脊索瘤,腫瘤體積巨大,侵襲顱腦交界骨質并向兩側侵襲到椎動脈,維持正常頸部活動的骨質已經所剩無幾;而陳先生多年前因頸部骨折做過內固定手術,腫瘤已經將固定螺釘侵襲、長透。“這意味著陳先生頸部轉動稍有不慎就可能出現頸椎脫落,隨時可能危及生命。”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外科腫瘤一病區主任吳震說,脊索瘤是顱底較為常見的腫瘤,常常侵犯鼻腔、口咽等鄰近結構呈顱內外溝通性生長,對于復雜顱底脊索瘤常常涉及特殊的手術入路、顱底重建、顱頸固定等操作,這需要顱底神經外科、耳鼻喉科、口腔科、脊柱脊髓外科、整形科等多學科協作才能提高腫瘤的切除率并降低術后并發癥。
面對復雜的病情,為了減少患者等待入院和手術的時間、更全面地為患者制定治療方案,吳震專門申請為陳先生進行了一次“術前多學科預約會診”,由來自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外科顱底腫瘤、脊髓脊柱專業,以及口腔、耳鼻喉、普外、麻醉、手術室等多學科專家共同探討手術方案。由于腫瘤位置較深,從顱內各個角度暴露腫瘤都比較困難,且陳先生患有巨大甲狀腺腫大,頸部后路做過內固定,使得切除脊索瘤能夠選擇的路徑更是少之又少。經過反復討論,專家們決定,從口腔進入暴露腫瘤。
“這種方式對我們的多學科合作協同作戰能力是一個巨大的考驗。”吳震說,手術團隊需要面臨重重難題。首先,需要拆除陳先生頸部原來部分內固定材料,尋找從口腔進入合適的體位;第二,腫瘤向上下及兩側侵襲范圍廣泛,需要顯微鏡、內鏡等多視角操作;第三,腫瘤顱內外溝通,切除后需要可靠的顱底修補重建手段,否則功虧一簣;最后,術后需要頭頸部固定來保障頭部的穩定性,以確保患者的生命安全。“這些問題環環相扣,一個都不能疏忽。”吳震說。
參與手術的各學科專家經過反復商議,制定了周密的手術計劃。幾天后,陳先生被推進手術室。
手術開始,耳鼻喉科副主任醫師薛玉斌避開陳先生巨大的甲狀腺,順利進行氣管切開;脊髓脊柱外科的主任醫師辛宇帶領團隊從陳先生頸部手術的原切口,將被腫瘤侵蝕的內固定材料取出;來自北京口腔醫院的頜面外科專家韓正學通過口咽部后壁,充分暴露出陳先生的腫瘤,吳震和助手李歡開始切除這個巨大的腫瘤。
面前的腫瘤供血豐富、質地堅韌,有多個分隔和視野死角,還包裹著雙側椎動脈。手術團隊在CT和MRI實時導航引導下,利用顯微鏡和內鏡交替操作,一點點將腫瘤切除,經過術中CT掃描,腫瘤切除滿意。隨后,手術團隊用患者自體脂肪組織進行顱底重建、為患者進行顱頸部內固定,為了更加穩妥,還為患者做了頭盔和胸帶外固定系統。
手術8時開始,結束時已經是凌晨2時,歷時18個小時。
在ICU和神經外科腫瘤一病區專業團隊的精心照顧下,陳先生恢復得非常順利,目前已經順利出院返回家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