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部動態
感悟思想偉力,投身醫院實踐—神經腫瘤外科1病區黨支部與國家中心黨支部舉行聯合主題黨日活動
7月25日上午,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2周年,響應院黨委“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以高質量黨建引領醫院高質量發展“ 精神,神經腫瘤外科1病區黨支部與國家神經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黨支部開展主題黨日共建活動,本次活動圍繞“感悟思想偉力,投身醫院實踐”為主題進行。神經外科學中心黨總支書記吳震、神經腫瘤外科1病區黨支部書記王亮、國家神經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黨支部書記金薇娜和兩黨支部黨員參加本次活動。
活動開始,金薇娜指出國家中心將更進一步加強與臨床科室的合作,臨床醫生與科研人員深入溝通,發揮各自特長,產出一批高質量成果。吳震指出,神經外科是國家重點學科,神經腫瘤外科1病區多年來開展一系列顱底腦干區域手術,是國內外神經外科“排頭兵”,神經外科的發展離不開各項科技創新,加強與國家中心科研人員的交流合作,在現有成果的基礎上,深入開展臨床與基礎研究,可有力推進神經外科高質量發展。王亮目前在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醫院掛職,也通過視頻參加本次活動,他提出,神經腫瘤外科1病區日常開展一系列顱底腦干手術,臨床患者診治處于國際領先水平,保持這一優勢需不斷開拓新方向、新技術、新療法改善現有臨床診治水平,臨床醫生與科研人員專業互補,需開展深入、切實、有效的合作,做出一系列可提升臨床診治水平的科研成果,為推動醫院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接下來,由國家中心副研究員李昊文向大家詳細介紹了實驗室資源及基礎研究方向,基礎與轉化醫學中心由細胞平臺、組織學平臺、蛋白平臺、分子生物學平臺、流式細胞平臺、光學平臺、質譜平臺、公共基礎平臺、小動物平臺等9個共享平臺組成,擁有儀器設備617件,面向全院服務54個科研團隊二百余人,支撐全院國家及省部級等課題117項。實驗室定期開展各平臺技術培訓,承擔醫院及首醫教學、實習、進修培訓,舉辦學術會議及講座百余場。實驗室以開放的態度,歡迎與神經腫瘤外科1病區的合作,希望能為醫院的科研及教學工作貢獻力量。隨后,潘岳松教授介紹了國家中心部門組成,包括基礎與轉化醫學中心、神經影像中心、臨床數據與生物樣本庫、研究方法學部門等11個部門,并著重介紹了研究方法學部門,他介紹,研究方法學部門有臨床流行病學部、人群流行病學部、統計學部和大數據及人工智能中心,其中臨床流行病學部、人群流行病學部和統計學部為開展高質量的臨床研究和人群防治研究提供流行病學和統計學方法技術支撐。大數據及人工智能中心負責臨床研究數據管理、與國際接軌的數據采集標準建立及機器學習、深度學習等大數據分析技術方法的應用研究。部門主要負責臨床研究設計、統計分析、數據管理;負責大數據分析、存儲等公共平臺的搭建;開展健康醫療大數據分析方法應用研究及培訓;承擔科技部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大數據聯盟工作,可為眾多科研項目提供數據支撐。
神經腫瘤外科1病區副主任醫師田凱兵介紹了神經腫瘤外科1病區情況,該病區于1993年由王忠誠院士、張俊廷教授創建,是國內首個神經外科顱底專業病房。在王忠誠院士、張俊廷教授、張力偉教授、吳震教授等學科帶頭人的帶領下,全體團隊成員攻堅克難,銳意進取,不斷創新。經過30余年的發展,顱底、腦干專業團隊逐漸突破顱底和腦干疾病的手術禁區,不斷涌現的創新性成果令國內外同行矚目。作為天壇醫院首批重點學科,國內最大、國際上有重要影響力的神經外科顱底和腦干疾病中心,神經腫瘤一病區年均完成復雜、疑難手術1400例以上,在腦干膠質瘤、腦干海綿狀血管畸形、顱底脊索瘤、巖斜區腦膜瘤、頸靜脈孔區和枕大孔區腫瘤等病種的診治中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療效國際領先。神經腫瘤外科1病區一貫重視臨床、科研與教學齊頭并進,相互促進,目前科室有博士生導師4人,博士后合作導師2人,碩士生導師3人,總科研經費逾2500萬。近年來,在《Nature genetics》《Nature Cancer》《Acta Neuropathologica》《NatureCommunications》《Advanced Science》等生命科學的國際頂級期刊,《Neurosurgery》《Journal of Neurosurgery》等神經外科頂級專業期刊,以及《中華神經外科雜志》等知名核心期刊發表學術論文百余篇,一系列科研成果多次獲獎。目前病區主要圍繞“腦干膠質瘤”“顱底脊索瘤”“顱底腦膜瘤”和“腦干海綿狀血管瘤”開展一系列研究。
活動最后,李昊文和潘岳松帶領神經腫瘤外科1病區黨支部黨員參觀了國家中心各部門。
通過本次活動,兩黨支部黨員對雙方互相合作交流的必要性有了新的認識和理解,激發了大家進行臨床結合科研創新的精氣神,為推動醫院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